藜麥介紹--產地 生長環境 歷史
藜麥別名:藜谷、quinoa、南美藜、小小米、印第安麥、奎藜、灰米、金谷子、奎奴亞藜、奎藜籽、印加金米、藜米。
藜麥(quinoa)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傳統食物,已有5000-7000多年的種植歷史(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種植),由于其豐富、全面的營養價值,養育了印加人民,古代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1980年代被美國宇航局科學家重新發現,被用于宇航員的航空食品。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藜麥是唯一一種單體植物即可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薦藜麥為最適宜人類的完美的全營養食品,列為全球10大營養食品之一。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和植物特性
藜麥植物分類屬藜科,雙子葉植物。植株呈掃帚狀,株高從幾十公分到三米不等,根系屬淺根系,序狀花序,主梢和側枝都結籽,自花授粉。種子為圓形藥片狀,直徑約1.5-2mm左右,大小與小米差不多,比小米輕,千粒重1.4g-3g,表皮有一層水溶性的皂角苷。由于其葉像鴨掌,因此英文名也叫goose foot。不同品種種子大小和顏色有差異,大多為灰白色、乳黃色,也有部分品種的種子顏色為黑色、紫色等深色。
藜麥在原產地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秘魯,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鹽堿等特性。從海平面至4000多米都有分布,食用的品種主要種植在安第斯山高海拔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上山區。
藜麥的歷史和殊榮
直到1980年代,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尋找適合人類執行長期性太空任務的閉合生態生命支持系統(CELSS)糧食作物時,神秘的藜麥在安第斯山脈被“重新發現”,NASA對藜麥做了細致全面的研究,發現其具有極高而且全面的營養價值,在植物和動物王國里幾乎無與匹敵,蛋白質、礦物質、氨基酸、纖維素、維生素等微量元素含量都高于普通的食物,與人類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需求完美匹配。最重要的是藜麥是糧食作物中稀有的未進行人工遺傳改良的古老物種,在大自然中按生物自然的規律繁育了幾千年,可以說是最純天然的食物,大自然的恩賜,對長期在太空中飛行的宇航員來說不僅僅是健康食品,更是安全的食物。NASA將藜麥列為人類未來移民外太空空間的理想“太空糧食”。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研究認為藜麥是唯一一種單體植物即可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薦藜麥為最適宜人類的完美“全營養食品”,列為全球10大健康營養食品之一。
藜麥屬于藜科植物,藜科可食用的植物比較少見(菠菜和甜菜是藜科)。我們日常食用的谷物糧食,小麥、稻米、玉米、大麥、高粱等基本都屬于禾本科,藜麥營養和食用價值超過多數谷物,或許和它是獨特的藜科植物有關。 藜麥被國際營養學家們稱為丟失的遠古“營養黃金”、“超級谷物”、“未來食品”,還被素食愛好者奉為“素食之王”備受愛戴,是未來最具潛力的農作物之一。
自2000年---2008年間,玻利維亞的藜麥出口價飆升了7倍,90%被發達國家購買,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食用和營養,玻利維亞政府甚至把藜麥設為“戰略性物資”,并對孕婦補貼藜麥。2010年國際市場最大消費國為美國和加拿大,歐洲市場后來居上,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也已有藜麥粉等深加工產品銷售。權威分析,藜麥自從被重新發現以來,國際市場份額將達到百億美元。美國銷售的種子價格為每100粒3.00美元,合4000美元/kg。全球的藜麥原糧98%以上來自南美洲,由于需求強勁,2008年開始幾乎每年都供不應求。
生長環境及種植分布
由于氣候、地理、生產條件及政治等原因,2000年前藜麥原產地產量有限,近年,雖然北美一些基金和公司對南美洲藜麥生產給與專業扶持和幫助,但是受到地理因素限制,產量繼續擴展能力空間有限。除北美洲外,近幾年很多國家都在大力發展藜麥種植,中國的專業農業公司也與南美洲一些藜麥專業公司合作,在國內類似南美洲藜麥生長氣候的區域開始了大規模種植,相信藜麥不久將走進百姓的餐桌。
世界藜麥種植分布和主要種植區:
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生產國為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秘魯。
北美洲:美國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區,少量。
歐洲:法國2010年大約種植面積300公頃。
澳洲:2010年開種植,少量。
亞洲:上世紀末在中國西藏等地區有過實驗種植,2008年中國山西地區首先開始大規模種植。
藜麥植株照片